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

NEWS CENTER

  从工业看★,工业在名义GDP的比重下降★,但对GDP实际增长的拉动率上升。我国工业经济量涨价跌,PPI连续两年负增长★,工业占名义GDP的比重下降。2024年,全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8%★、36.5%、56.7%,第二产业占比较2023年修订数下降0.3个百分点。但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经济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扣除价格因素,工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2024年,工业拉动GDP实际增长1★.7个百分点★,较2023年上升0.5个百分点。除了山西、黑龙江外★,全国29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一是西部省份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西藏积极建设绿色工厂,推进水泥、石材产业优化布局,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位居全国第一★;甘肃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位居全国第二★。二是中部省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集群。河南引入和培育比亚迪、中州时代等产业链主导项目,吸引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成为增长引擎★;安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3★.4%★,汽车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7%★,是工业增长的最大贡献来源。江西借助“两新”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快速增长★,2024年江西智能手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同比增长44.2%。三是东部省份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江苏★、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7.5%★,行业大类增长面分别达85%、82%★。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浙江提升数字经济优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6%,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024年,中国经济面临国内需求不足、价格下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挑战。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9月以来中央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回稳向好。

  分区域看,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速快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2%、0★.8%、1.8%★、3.2%。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抬升,“一带一路★”的重要性上升,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较快;而东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波动加剧、房地产低迷等多重压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财政收入增速相对偏慢。

  2023—2024年★,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南方省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2024年,南方省份GDP占比64.8%,较2023年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而北方省份利用资源优势,加快绿色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但由于工业品价格持续调整,采掘业、部分上游制造业出现量增价减,北方省份GDP占比由2023年的35.3%降至2024年35.2%。

  2★、GDP增速★:从实际增速看,31个省份GDP均实现正增长,22个省份GDP同比增速跑赢全国。西藏、新疆GDP分别增长6.3%★、6.1%,排名全国前两名★。经济大省中,江苏、安徽、湖北的实际增速均为5.8%★,领跑中东部地区★;广东实际增长3.5%,增速最慢,受到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行、汽车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下滑等冲击。

  从服务业看★,部分地区房地产行业调整对服务业的负面冲击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发挥有力支撑,拖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一是房地产行业调整势大力沉,直接拖累经济大省服务业增长。2024年★,广东、浙江★、四川、福建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3.0%、3.4%★、5★.0%;广东★、福建2024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跌21.8%★、23★.6%。二是房价下跌的财富效应向生活消费传导★,一线城市居民消费信心低迷,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收缩。北京、上海2024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2%、-0★.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2★.6%、-2.4%。

  3、财政收入: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前低后高”★,26个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正增长。2024年★,中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提振社会信心,促进全国四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9%,由负转正;同时地方政府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增收,非税收入同比增速逐月提升。

  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西快东慢★”★,西部地区领先,中部地区提速,东部地区遇阻★。从实际增速看★,2024年实际GDP增速前十名中,西部省份占6席,东部省份占2席★,中部省份占2席。从名义增速看★,前十名中,西部省份占6席★,东部和中部省份分占3席、1席。2024年,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名义GDP同比分别增长2★.7%、4.4%、4.4%★、4.8%★。总体上★,各大区域经济增速接近,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更高,一是由于多数省份经济体量小★、潜力大★;二是受到产业转移、绿色转型★、扩大开放的三重利好驱动,加快将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打造经济新增长点★。中部地区经历2023年经济调整期之后迅速修复,受益于区域重大战略★,产业协同创新推进,2024年名义GDP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区域增长极,湖北2024年名义GDP增长5.7%,排名全国第二★。东部地区增长放缓、区域分化,长三角城市整体表现好于珠三角★。东部地区2024年名义GDP增速放慢0★.7个百分点★,不同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市场探底、消费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长三角城市群26市GDP加权平均增长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九市加权平均增长3.7%★,低于全国与长三角平均增速。由于不同城市产业结构与房地产市场调整节奏不同,广佛肇等珠三角城市仍处于产业转型阵痛期和房地产调整消化期。东北地区经济仍处于“漫长的季节”,受制于人口外流、产业竞争力下降等因素,辽宁★、吉林、黑龙江名义GDP分别增长3.9%★、3★.0%★、0.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从省份排名看,经济大省GDP排名基本不变,内蒙古进入全国前20名★。第五次经济普查对GDP核算方法和结果进行了修订,第三产业规模大、住房租金较高的城市GDP向上修订幅度较大,上海★、北京2023年GDP分别上修了8.9%、8.2%。上海修订后GDP高于湖南★,位居全国第九名★;北京修订后GDP高于河北,位居全国第12名★。2024年★,大多数省份GDP排名与上年保持一致,唯一的变化在于内蒙古排名超过山西。内蒙古2024年抓住“两重★”“两新”政策红利扩投资和促消费,推动GDP较快增长,GDP排名回到全国中游进入前20名行列★。山西受到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GDP平减指数较低★,GDP排名下滑至第21名★。其他经济规模较小的省份排名保持不变★,新疆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已经超越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的GDP。

  第一,从消费看,中部地区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低能级城市消费增长好于高能级城市。分区域看,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3%、2.6%★、5.1%和3★.7%。西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社零同比增长超5%★,增速分列全国前五位。福州、武汉★、石家庄、合肥★、长沙等二线%;上海★、北京社零负增长;广州基本持平,与汽车消费★、餐饮服务消费增长乏力有关。

  从消费看,居民消费需求仍有待提振,高能级城市消费表现不及低能级城市。2024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促进年”,各地利用财政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分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中★,家电、家具★、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类商品消费高增长★,而受汽车价格战影响汽车类消费同比仅增0.8%。与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预期目标相比,大多数省份未能实现社零增长目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待提升。2024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44.5%,低于2022年的49.3%★,处于近二十年的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增长预期走弱是制约消费重要原因,2024年,全国29个省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较2023年有不同程度放缓,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低于2023年2★.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中部地区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3%★、2★.6%★、5★.1%和3.7%。分省份看,26个省份社零同比正增长★。西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社零分别同比增长7.2%★、6★.1%、5★.5%、5.4%、5★.1%,增速分列全国前五位★;海南社零同比-4★.2%,增速最低。分城市看,低能级城市消费表现好于高能级城市★。一线城市中,上海、北京社零负增长★,广州基本持平★,深圳增长1.1%,与汽车消费、餐饮服务消费增长乏力有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州、武汉、石家庄等二线%以上,南京★、合肥、长沙社零增长超4★.0%。

  风险提示★: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加★;增量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文中财政收入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从外需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增长较快,外贸大省出口表现好转。2024年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美欧关税威胁加大★,我国不断提升外贸产业竞争力,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从外贸看,全国出口金额美元值增长5.9%★,25个省份出口额美元值同比正增长★。分区域看★,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9%、6★.5%★、-3★.2%和9.9%★,西部省份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青海出口额增长45.7%,增速排名全国第一,源于新能源材料、农产品出口亮眼;新疆★、西藏出口两位数高增长,源于口岸贸易发展加快,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双向开放不断扩大★。东部外贸大省出口较快增长,民营企业发挥稳外贸作用,广东、浙江、江苏出口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势头,分别拉动全国出口增速1★.5个、1.2个★、1.0个百分点★。中部省份出口跌幅有所收窄,安徽汽车出口表现抢眼★,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湖南★、江西出口大幅下滑,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萎缩有关。从外资看,外资大省新增吸收外资规模下降★。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27.9%★,制造业和服务业外资分别下降30.4%、24★.7%。外资大省稳外资压力较大,吸引增量外资的难度上升,转而支持外资利润再投资★。广东★、山东、上海、浙江实际使用外资美元值分别下降37★.1%、32★.6%★、26★.6%、24.5%,上海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吸收外资下滑较多。

  5★、产业结构:2024年第二产业名义GDP占比下降★,但对GDP实际增长的贡献提升★。从工业看,工业经济增长发挥“压舱石”作用★,扣除价格因素,对GDP实际增长的拉动率上升★。2024年,工业拉动GDP实际增长1.7个百分点★,较2023年上升0.5个百分点,支撑来自于★:一是西部省份加快能源产业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西藏、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10.8%,位居全国前两位★。二是中部省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集群★。2024年,安徽汽车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江西智能手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成为增长引擎。三是东部省份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

  六★、需求结构:低能级城市消费强劲★、重点省份投资偏弱★、西部地区出口增长较快

  从实际增速看,22个省份2024年GDP增长5%以上★,增量政策推动四季度经济增长。从全年看,31个省份GDP均实现正增长,其中★,22个省份GDP实际增速跑赢全国★。2024年,中央政策支持边疆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西藏、新疆GDP分别增长6.3%、6.1%,增速分列全国第一★、第二位。经济大省中★,江苏、安徽、湖北GDP增速均为5.8%,并列全国第三位,领跑中东部地区;广东实际增长3.5%★,增速最慢,广东受到汽车制造业等工业增加值下滑、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行等冲击,经济增长面临挑战★。分季度看,中国经济呈现★“U型”走势,大多数省份四季度经济增长提速明显。全国27个省份四季度GDP增速高于前三季度★,四川★、安徽2024年GDP增速均较前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一些省份虽然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不及区域,但四季度经济都明显改善★。黑龙江GDP同比从前三季度的2.3%提升至全年的3★.2%★,广西从3.6%提升至4★.2%;海南从3.2%提升至3.7%;山西从1.8%提升至2★.3%★。

  第三★,从外需看,西部地区出口增速领先★,东部外贸大省出口同比由负转正。分区域看,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9%、6★.5%★、-3★.2%和9.9%,新疆、西藏出口两位数高增长★,源于口岸贸易发展加快★,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双向开放不断扩大。稳外贸初见成效,广东★、浙江、江苏出口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势头★,分别拉动全国出口增速1★.5个★、1.2个、1.0个百分点★。但稳外资压力较大,广东、山东、上海★、浙江实际使用外资美元值分别下降37.1%★、32.6%★、26.6%、24.5%。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多数省份未能完成2024年财政收入预算目标★,通过积极盘活资产增加非税收入。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负增长★、部分行业企业盈利困难、居民消费偏弱等因素拖累★,多数省份财政收入不及预期。海南财政收入同比-1.1%,远低于7%的预算目标,差距最大主要是由于海南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市场弱于预期。前十个经济大省财政收入均未完成预算目标,广东★、河南财政收入分别下降2.3%、2.6%★,增速分别低于各自目标5.3个★、7.6个百分点;福建、上海、浙江财政收入增速偏慢,与5%的目标相距甚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山东★、江苏、上海2024年加力盘活存量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分别高增39.3%、35★.8%、23.6%★。部分化债重点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好于预期★,主要源于非税收入快速增长支持财政增收。吉林各地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内蒙古增加矿业权出让增加收入,两省区2024年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分别增长62.5%、32.0%。吉林、内蒙古、辽宁、天津★、贵州2024年非税收入分别增长35.7%、24★.7%、20.8%、14★.4%★、8★.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执行数均超过了预算目标。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多数省份未能完成2024年财政收入预算目标★,部分化债重点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好于预期★,主要源于盘活存量资产,非税收入快速增长支持财政增收★。吉林、内蒙古★、辽宁★、天津★、贵州2024年非税收入分别增长35★.7%★、24.7%★、20.8%★、14.4%、8.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完成了预算目标。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四分之三的省份2024年未能完成GDP增长预期目标。2024年,仅有8个省份GDP增长完成年初预期目标★,主要是华东地区经济大省,源于这些省份地方政府目标相对务实、工作更加进取。江苏★、山东GDP分别增长5★.8%、5.7%,分别超过预期目标0.8个★、0.7个百分点,浙江、上海、福建实际增速与目标持平。2024年,全国有23个省份GDP增长未能完成目标,9个省份GDP实际增速与目标相差1个百分点以上。海南GDP预期目标最高★,与GDP实际增速的差距最大★,相差4.3个百分点。广东GDP增速低于目标1★.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未能完成GDP 增长预期目标,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有关★。部分化债重点省份经济增速与目标差距较大,与房地产投资下行、当地基建投资受到约束有关★,黑龙江、青海、吉林、云南分别低于目标2★.3个、2.3个、1★.7个、1★.7个百分点。西藏、新疆虽然实际增速领先于全国,但与地方政府设定的目标(8.0%、6.5%)仍有一定差距。上述2024年未完成目标的省份中,多数在2025年下调了GDP预期目标,有利于更加务实的推进稳增长任务。

  从名义增速看,26个省份“名不副实”,山西名义GDP负增长。2024年,一揽子增量政策释放国内需求★,2024年,5个省份名义GDP增速超过实际增速,分别是北京★、贵州★、湖南★、海南和西藏,平减指数高于100★,即意味着物价总水平上升。但全国物价低迷的形势仍待进一步扭转,全年PPI同比下降2.2%★,降幅略有收窄★;CPI同比增长0.2%,持平于上年。受到物价低迷拖累,2024年,全国有26个省份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省份数量较2023年增加4个,平减指数低于100★,即意味着物价总水平下降。其中,山西、黑龙江、宁夏经济增长受物价拖累较为严重★,2024年名义增速分别低于实际增速3★.9个★、3★.2个、2.9个百分点★。在国际油价下行★、煤炭石化等工业品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下,宁夏、山西2024年PPI同比大降超6%;受到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相关耐用品价格下跌及部分服务消费增量不增价影响,宁夏、福建2024年CPI同比负增长,广东、四川、上海、海南、吉林、西藏六省全年CPI零增长。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本公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部门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本公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并不对其他网站和各类媒体转载、摘编的本公司报告负责。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6、需求结构: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投资基本稳定,外需边际好转。

  从总量看★,经济大省挑大梁,七个经济大省创造了全国一半的GDP总量与增量★。2024年★,广东再度一马当先★,GDP首次超越14万亿元关口,占全国GDP的10★.8%,连续36年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江苏GDP也逼近14万亿元关口,连续32年位列全国第二,GDP增量贡献全国第一。按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广东★、江苏2024年名义GDP接近2万亿美元,分别为1.989万亿美元、1.924万亿美元;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低于俄罗斯(2.184万亿美元),高于韩国(1.870万亿美元)★。各经济大省继续发挥稳增长的基石作用,2024年,前七大经济大省GDP均超6万亿元,规模合计占全国GDP的48★.6%,贡献了全国51.5%的GDP增量。2024年★,山东GDP接近10万亿元,浙江、湖北、安徽全年GDP分别首次迈上9万亿元★、6万亿元、5万亿元台阶。

  二、GDP增速:22省份GDP实际增速在5%以上★,26省份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

  从服务业看,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发挥有力支撑,但部分地区房地产行业调整对服务业的负面冲击明显。2024年★,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2★.8个百分点,拉动率较2023年下降0★.7个百分点。拖累服务业增长贡献的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一是房地产行业调整势大力沉,直接拖累经济大省服务业增长★。2024年★,广东、浙江、四川、福建房地产业GDP实际同比下降2.2%、3.0%、3.4%★、5★.0%★;广东、浙江、四川、福建2024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跌21.8%、16.2%★、20★.1%、23.6%。二是房价下跌的财富效应向生活消费传导,一线城市居民消费信心低迷★,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收缩。北京、上海2024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2%★、-0.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2.6%、-2.4%★。但服务业中也不乏亮点★:一是制造业景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多个省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高增长,上海★、浙江、广东分别增长19★.2%、10.3%、9.9%。二是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增强,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山东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5%、四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2%★、浙江金融业增长7★.2%★。三是国内旅游、入境旅游需求旺盛,文化创意★、娱乐演出★、体育赛事服务热度较高,现代生活服务业形成新增长点★。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总花费同比增长17★.1%;多个城市旅游人次创新高,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20%★。

  分省份看,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速快于中东部地区。受房地产调整转型、物价低迷、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2024年全国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大幅低于2023年。分区域看,2024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2%★、0.8%★、1.8%、3★.2%,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速快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增速较快主要源于非税收入高增。西部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快于东部和中部★。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抬升,“一带一路★”的重要性上升,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较快★;而东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波动加剧★、房地产低迷等多重压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财政收入增速相对偏慢★。分省份看,26个省份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正增长★,广东、河南、陕西等五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024年税收收入增长压力较大,20个省份地方税收收入同比负增长★。由于2023年制造业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多个省份2024年增值税收入同比负增长;受到汽车市场“内卷式竞争”冲击工业企业利润、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影响,广东、吉林等地企业所得税收入负增长★;受房地产市场拖累,多个省份契税、土地增值税收入下滑明显。

  从城市排名看★,上海领跑全国、重庆超越广州、宁波超越天津,唐山跻身万亿城市行列。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强劲,上海GDP继续位列全国城市榜首★,按美元平均汇率折合7572亿美元,人均GDP首次超过3万美元;在同一级行政区比较上,上海市GDP相当于日本东京都(8303亿美元 )的九成左右。深圳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最快★,GDP规模继续维持全国第三位★,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则升至全国城市榜首★。然而★,珠三角其他城市则经济表现欠佳:2024年广州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受到房地产和传统汽车行业的双重拖累★,GDP排名下降至全国第五;佛山制造业竞争力下降★,GDP增速在万亿元城市中垫底,GDP排名被合肥和济南超越;东莞经济受房地产拖累★,GDP排名被南通超越。重庆GDP超过广州、跻身全国第四城,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工业升级★,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宁波GDP排名超越天津,背后是南北方第一大港口内外需表现分化,宁波2024年进出口增速(11.1%)高于天津(1.3%)★,宁波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3%)高于天津(-3.1%)。2024年,★“万亿城市”队伍继续扩容,唐山成为中国第27座万亿GDP城市★,这不仅源于唐山利用中央增量政策加快释放消费需求,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还通过钢铁工业转型促进工业投资,加强钢企融资、★“两新”再贷款支持★,叠加GDP修订因素,2024年名义GDP突破万亿元关口。

  从名义增速看,多数经济大省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主要受到物价低迷的影响★。广东、四川★、上海全年CPI零增长,GDP平减指数低于100。山西名义GDP下降2.1%,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3★.9个百分点★。全国有26个省份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物价总水平下降★,省份数量较2023年增加4个。

  1、GDP总量:经济大省挑大梁,七大经济大省贡献了全国一半的GDP总量与增量。广东再度一马当先★,GDP首次超越14万亿元关口★,连续36年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广东、江苏名义GDP接近2万亿美元,均已高于韩国。各经济大省继续发挥稳增长的基石作用★,浙江、湖北★、安徽GDP分别首次迈上9万亿元、6万亿元、5万亿元台阶。2024年★,前七大经济大省GDP合计占全国的48★.6%,贡献了全国51.5%的GDP增量。省份排名方面,经济大省排名保持不变,内蒙古超越山西,进入全国中游,山西受到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煤炭生产放缓影响较大。城市排名方面,长三角城市表现强于珠三角城市★,上海稳居全国一,名义GDP超5万亿元,规模接近日本东京都;合肥超越佛山★,南通超越东莞。全国第四城易主,重庆超过广州。河北唐山加力扩投资★、促消费★,首次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至此万亿GDP城市达到27个。

  在内外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2024年中国经济极不平凡地实现了增长目标★,实际名义GDP达到134.9万亿元★,折合18.9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4.9%,较2023年下降1.3个百分点,主要是源于通胀水平差异以及汇率的影响★。从区域经济看★,2024年各地区在房地产持续调整转型期,积极推动化债化险★、促进科技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面临总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外贸外资波动加大、居民消费信心不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等多重挑战的形势下,各地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稳经济稳就业,确保中央政策落实到位。

  4、区域格局:近五年南北省份GDP占比保持相对稳定,“南升北降★”主要发生在2013-2019年,其后南北占比大体稳定★,2024年南方经济占比略上升0.1个百分点至64★.8%。中国南北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竞争力影响,背后是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的差异。南方有新质生产力支持但同时面临房地产冲击,北方有资源和“一带一路★”出口优势但遭遇物价冲击★。受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和挤水分的影响,北方省份GDP比重从2012年的42★.9%降至2019年的35.4%。2020年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南北GDP比重变化相对较小。在百年变局下,北方能源资源型省份经济高增长★,但2024年受到工业品价格回落影响较大,部分采掘业、上游制造业量增价减★;南方部分省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南方省份GDP占比由2023年的64.7%升至2024年64★.8%,北方省份GDP占比由2023年的35.3%降至35★.2%★。

  全年中国经济呈现“U型”走势,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3%、4.7%★、4.6%和5.4%,环比增速分别为1.5%★、0★.9%、1.3%和1.6%★,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8个省份GDP增长完成年初预期目标★,主要是华东地区经济大省。江苏★、山东GDP增速高于预期目标0★.8个、0.7个百分点★,浙江★、上海、福建实际增速与目标持平。2024年,23个省份经济增长未达目标★,占比近3/4,较2023年增加至6个★。受当地政府债务风险较高、房地产投资冲击影响,黑龙江、青海★、吉林、云南GDP实际增速低于政府工作目标超1个百分点★。

  2024年,百年变局加速区域经济表现分化,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西快东慢”的特征。西部省份经济高增长,受到产业转移、绿色转型、扩大开放的三重利好驱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而东部省份经济处于调整期,经济大省继续发挥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但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市场探底、消费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

  近五年南北省份GDP占比保持相对稳定★,“南升北降”主要发生在2013-2019年★,其后南北占比大体稳定★,2024年南方经济占比略上升0★.1个百分点至64.8%★。中国南北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竞争力影响★,背后是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的差异★。南方有新质生产力支持但同时面临房地产冲击,北方有资源和“一带一路★”出口优势但遭遇物价冲击。新时代以来,受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影响,以及南北方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东北一些资源枯竭地区去工业化,加之辽宁、天津等省份统计数据“挤水分★”,导致“南升北降”加速演进,北方省份GDP比重从2012年42.9%降至2019年的35.4%。2020年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南北GDP比重变化相对较小★。2022年★,受益于百年变局下全球供应链受阻、能源安全重要性上升,大宗商品量价齐升,北方资源型大省名义GDP高增长★,一度扭转了“南升北降★”格局。

  总体上看★,财政收入与经济走势相似,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呈现“前低后高”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从全年看,2024年经济不确定因素和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叠加,加之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基层“三保”压力和城投付息压力仍存,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加剧★。2024年全国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3%、1.7%★,低于经济增速★。一方面与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低迷★、价格下滑因素拖累财政收入有关;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包括房地产行业税收优惠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短期造成财政减收★。从季度看★,在9月中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后,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四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2★.9%,增速由负转正★。同时地方政府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促进增收,9月以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逐月提升,四季度同比增长5.8%★,大幅高于前三季度同比的0.6%。长期看,增量政策效应显现带动宏观经济向好将逐步激发财政增收潜力★,促进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第二,从投资看,中部省份制造业投资高景气,部分债务高风险省份投资偏弱。分区域看,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2%★、1.3%、5.0%和2.4%★。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4.7%、15.4%、13.3%、9★.5%。华南、西南地区一些省份投资增速缓慢,云南★、广东、广西三省份投资分别下降7★.7%、4.5%★、3★.2%★。一是由于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严重★;二是高风险省份地方财政优先化解债务风险,地方财政主导的基建投资被动压缩。2024年,甘肃固定资产投资按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分类,中央投资上升47★.2%★、而地方投资下降2.2%;云南基建投资下降4.0%,其中交通投资下降13★.0%。

  从投资看★,多数省份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景气★,房地产投资处于探底期。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分领域看,制造投资保持高景气度★,房地产投资依然低迷,基建投资结构分化,中央财政主导的水利投资高增长★、地方主导的交通投资承压★。从2024年目标完成情况看,受益于“两重”政府投资发力、民间投资信心回暖,西藏、宁夏、河南★、河北、江西等固投增速高于全国,且完成了预期目标。分区域看★,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2%、1★.3%、5★.0%和2.4%。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4.7%、15★.4%★、13★.3%★、9.5%;四省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0★.5%、3.0%、1★.7%、4★.0%,表现均好于上年。分省份看,全国有28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正增长,20个省份投资增速跑赢全国水平★,西藏、内蒙古固投增速连续两年占据全国前两位,受基建投资增长带动明显,内蒙古基建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超40%。华南★、西南地区一些省份投资增速缓慢★,云南、广东★、广西三省份投资负增长★,分别下降7.7%、4.5%★、3★.2%;重庆★、贵州投资仅增长0.1%、0.4%。一是由于房地产投资下滑,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8.2%★,拖累投资增长超5个百分点。二是高风险省份地方财政优先化解债务风险,地方财政主导的投资被动压缩。2024年,甘肃固定资产投资按项目单位隶属关系划分,中央投资上升47.2%★,而地方投资下降2★.2%★;云南基建投资下降4.0%,其中交通投资下降13.0%。

  从经济增速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西快东慢”,西部领先,中部提速★,东部遇阻。2024年,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名义GDP同比分别增长2.7%★、4.4%、4★.4%★、4.8%。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较高,一是由于多数省份经济体量小、潜力大;二是受到产业转移★、绿色转型、扩大开放的三重利好驱动★,将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中部地区经历2023年经济调整期之后,受益于区域重大战略★,产业协同创新推进,经济迅速修复。东部地区增长放缓,部分城市面临产业转型阵痛、房地产市场探底、消费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

  二★、GDP增速:22省份GDP实际增速在5%以上,26省份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

  六、需求结构★:低能级城市消费强劲、重点省份投资偏弱、西部地区出口增长较快